老人临终前会有哪些心理改变

老人临终前,因疾病的折磨,家庭、社会诸多事务的影响,以及老人自身经济状况、受教育水平、信仰、生活经历等的不同,加之临终前考虑相应的问题,心理变化不仅明显,而且差异很大。

综合研究,一般会出现以下几个心理改变的阶段:

1、否认期:认为自己的病是检查错误,医生失误,往往要求进一步检查或更换医生、医院;

2、愤怒期:明确死亡即将到来时,出现压抑、忧愁,终日愁眉不展或者焦虑、愤怒,认为对自己不公,可能会仇视家人及周围人;

3、抑郁或绝望期:临终老人变得冷静,进入既绝望又希望出现奇迹的矛盾心理,有人也会出现轻生念头,希望摆脱痛苦,减少家属的各种负担;

4、接受期:在没有希望时,出现悲伤、抑郁,最后万念俱灰,平静地或不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。具体到个人,各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界限,甚至会重叠、反复出现。同时也因周围人群的心理干预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。

老人不吃不喝临终前征兆

1、老人临终前的征兆一:疼痛

疼痛是临终病人备受折磨的最严重的症状,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。其他终末期病人发生严重疼痛情况较少。在生命的最后几天,超过一半的人会有新的疼痛产生。控制疼痛应及时、有效,正确使用“三阶梯法”。

2、老人临终前的征兆二:呼吸困难

痰液堵塞、呼吸困难是临终病人的常见症状。应及时吸出痰液和口腔分泌液。当呼吸表浅、急促、困难或有潮式呼吸时,立即给予吸氧,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取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。有的病人由于快速呼吸加上焦虑而引起喘息,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焦虑剂,必要时使用吗啡降低呼吸速率。

3、老人临终前的征兆三:谵妄

有的病人死前会出现谵妄等神志变化,需考虑癌症脑转移、代谢性脑病变、电解质不平衡、营养异常、或败血症等因素。症状在下午或晚上会更严重。病人的躁动不安需密切观察,找出可治疗原因,如:疼痛、脑缺氧、气喘、膀胱或直肠胀等,并给予对症处理。

4、临终老人如何关怀与护理

4.1、适当为家属提供与患者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环境。

4.2、安排家属同患者的主管医生会谈,使他们正确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。

4.3、同家属共同讨论患者的身心状况变化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。

4.4、积极争取家属对护理活动的支持与参与。

4.5、为家属提供有关护理知识与方法,允许他们为患者做适当的护理,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慰藉。

4.6、倾听家属表达自己的感情,劝说他们在患者面前控制悲伤的情绪。

4.7、调动患者的社会关系,如亲朋好友、单位领导、同事等关心家属,为家属分忧,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。

4.8、患者濒死时,尽量劝阻家属离开现场,但过后可告知家属患者最后时刻的一些详细情况,使家属得到安慰。

4.9、让死亡患者家属中的“坚强者”用自己的实际经历给其他家属以鼓励,使其悲伤情绪得以平衡和渲泻。

老人临终前为什么“掀被子”!

老人在临终之前有很多征兆,尤其在去世前四五天最为明显。疼痛是临终老人最为严重的一种症状,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。生命最后几天,每隔半小时就有一次新的疼痛产生。
呼吸困难,痰液堵塞,神志不清,代谢功能变差,晚上会更为严重,大出血,精神异常。个人建议,当出现这些情况以后,家人应该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,最大程度减少老人痛苦,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。

前段时间收到读者私信,说是自己的父亲胃癌晚期,四处医治无效,医生已经下了通知说是老人快不行了,这几年我父亲身体很差,经常住院,不能下楼,只能开透气。
有段时间我陪父亲睡觉,有次晚上,大概在后半夜,父亲突然坐起来,眼睛通红开始乱说话,说是将要发生危险,想带我们逃离这个地方,还说有人接应我们。大概过了几分钟,才回复平静。
那天早上七点左右,父亲起床去了趟卫生间,回来依靠在床头,刚要准备躺下,只听到“咚的一声”父亲摔倒在地,我扶起父亲,昏迷了半天才醒了过来。
父亲最近很异常,总是把头伸向门外东看西看。一直坐在门口(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望路)
起初我和家人没当回事,后来情况变的更严重了,父亲大小便失禁,每次都要擦身体,否则会长疮。有天晚上父亲拉着我的手,对我说自己很留恋这个世界,舍不得离开我们,很珍惜现在仅有的时间,还说自己好几次睡着,差点就被带走,再也醒不过来了。
每次听到我叫他的声音,自己靠着意志再次醒了过来,战胜了死神。我对父亲说:“爸,你不要害怕,虽然这辈子你什么都没有给我,但我会始终陪在你身边,我和家人都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父亲。做你的孩子我感觉到很幸福。”父亲热泪盈眶的看着我,紧紧的握着我的手,一晚上也没有放开。另一只手一直掀被子。
我的话让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不在那么害怕了,他闭上眼睛眼角流出最后一滴眼泪,半小时后,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,父亲的脉搏生命体征全无。现在只留下门口斑驳的椅子。
后来我才知道,父亲掀被子是因为全身难受,不舒服才这样。
自己应该是知道自己将要去世,听别人说,人临死前盖个薄点的被子 要不然他嫌沉。
希望大家不忙的时候都去陪陪年迈的父母。他们在临终前都希望最重要的人能陪伴自己,帮助自己克服恐惧。这对逝者来说是最好的鼓励,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。

老人去世后,寿衣谁给穿?有哪些讲究

寿衣是指死者穿戴的衣服。为老人穿寿衣的习俗,不仅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那么老人去世后,寿衣由谁负责穿呢?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,谁给老人穿寿衣及寿衣穿戴时的讲究。


依照传统习俗,老人寿衣穿戴的时间,通常是在状况不好但还没咽气时进行。认为这个时候穿的寿衣,老人能够全部带走。如果不能做到这点,也要在老人去世后第一时间为其穿上寿衣。穿寿衣尽量做到提前,不易拖延。


为逝者穿寿衣前,要先给逝者沐浴净身,让其干干净净地走。这样不仅表达了儿孙的孝道,还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不舍,是为死去的亲人做最后的事情。
净身时需要准备一条遮盖巾(换衣时遮挡身体)、两条毛巾、适量酒精(擦拭全身,酒精擦拭使皮肤更光滑更方便穿戴)、护理垫、棉球棉签(以防有不干净液体流出)、梳子、镊子、大号垃圾袋等。


沐浴净身完毕,接下来就是为逝者穿寿衣了,给老人穿寿衣时,通常要有两个人,一个人负责穿,一个人负责帮忙。如果逝者为男性,寿衣多为儿子、女儿给穿;如果逝者为女性,则由女儿、儿媳给穿。穿衣时单身儿女子嗣不易靠前。如果条件许可,请家中其他长辈给传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
寿衣穿戴的顺序,为逝者穿衣的顺序,多数是从里到外,从下到上进行。家属也可以事先将寿衣层层套好,届时方便老人穿戴,因为这样为逝者穿寿衣,会更省事些。

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,人死了为什么要盖住脸,还有这么多讲究

人在世上总会有生老病死的时候,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,而在民间人死后有很多说法,有人说人死后千万不能摸死人的脸,具体为什么也没说,还有人对为什么人死了为什么要盖住脸感到疑惑,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。
在民间人死后有很多说法,有很多老人说人死后千万不要抚摸死人的脸,不管你有多悲痛,而且更加不要因为悲痛和不舍而摇晃死者的身体,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?据了解,在佛学上认为人都是有神识的,如果摸死人的脸会将自己的悲痛传导给死者,让他更加的痛苦。


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有人从医学角度来讲,人死了,没有血液的流通,整个脸当时也和看起来非常恐怖,这样的脸还有谁敢摸,也看不得,看见的亲人或者说来吊唁的人会产生恐惧,死后身体上的寄生病菌会离开死去的身体,盖住脸不让摸脸其实都是为了防止细菌到周围人的身上。


人死了为什么要盖住脸,在人死后,要把他的身段捋顺好,使他仰面朝天躺着,用一张轻浮的黄表纸或黑纸把脸盖上,俗叫“苫脸纸”。人身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,说法纷歧。古代因为医学程度不发达,容易浮现假死的气象,为了实时判袂,浮现了两种轨制,其中一个是停尸,把尸首停放两到三天已确定能否真正长逝。


在死者脸上盖黄表纸,由于没有死的话,一旦有呼吸浮现,黄表纸由于比较轻,会被呼吸所触动,又由于黄表纸极度薄,若有呼吸会打湿黄表纸,在漫长历史长河中,演酿成了脸上盖黑布,另外亡故的人脸上大都并不雅观,也不安详,亲人们一瞥见他的面容,难免有些伤感或惧怕,所以用“苫脸纸”遮上。


死者要用布遮住脸,是由于怕它的阳气从五官流出,这样尸首会只剩下阴气。从而让尸首冷的更快,就会让死者很难看,避免吓到周围的人。事实上就是用布做隔离,留住一些阳气,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。
人死后为什么要守夜。
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,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,等他的灵魂归来。每夜都有亲友伴守,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。演变到现在,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,悼念死者,抒发缅怀之情。 守夜中有一个环节,叫停尸。停尸就是就是棺材不封钉,并且棺材盖不盖严,在死者的头部会留有与头部等长的一段空隙。
停尸的原因是,因为古代的医疗技术不发达,很难判定人是真死还是假死。很多种情况很可能是假死,古代战争频繁,有人流血过多休克,也有人是因为某种疾病的原因,心跳脉搏频率减少、呼吸微弱无法感觉出来、手脚僵直冰冷等。停尸,就是亲属们等待故人复苏的一个机会。
停尸中还有一个现象,就是死者亲属都会把头低

人死后为什么要穿寿衣?并非迷信,而是源于科学考虑!

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,那就是人死后必须穿上寿衣才能下葬。寿衣不是普通的衣服,如果正儿八经地办丧事,死者必须穿得体面,这就需要专门的寿衣。

这个习俗已经延续很多年了,祖祖辈辈相传,它究竟从何而来,是否出于迷信呢?

我们今天就来一一解答。

寿衣是送终的衣服,我国自古重视人死后之事,所以它是一样非常严肃的东西。

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,曾经给司马懿送过一套女人的衣服挑衅,想激怒他出战,司马懿不动如山。可如果诸葛亮送的是一套寿衣,恐怕司马懿能气得冲出营帐跟他单挑。

话虽然这么说,但与现代民间类似寿衣的出现,其实是到了清朝的时候。历史相传,清军入关后,颁布了“剃发令”,强迫汉人“剃发易服”,汉人又要把头发剃了,又要改穿清朝服饰,非常不满,为了捍卫尊严,爆发了不少起义事件。

但最终,“剃发易服”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了。只不过,当时汉人的传统思维很坚定,认为自己死后,如果还穿着清朝的衣服去见老祖宗,非常羞耻,所以他们把死后的寿衣都做成明朝衣服的式样,反正清朝只规定了活人怎么穿,没规定死人怎么穿。

代代相传下来,到了现在,民间的许多寿衣,都还是类似明朝衣服的款式。一般情况下,老年人都会提前做好寿衣,以备自己死后入殓时穿着,称“寿衣”,是寓意健康长寿。看起来,寿衣的款式来源有点迷信色彩。不过,穿寿衣这件事,却是源于科学考虑。

民间办丧事,很多都是土葬:将死者安放在棺材中,在家停放一段时间、举办丧礼后再下葬。过去,死者的年龄越大,在家停放的时间越长,穿的寿衣就越多。这是因为,人的身体有很多水分,人死之后,被安放在棺材内,尸身会渐渐变得腐烂,流出一些液体。

因此,除了在棺木内垫上草木灰、草纸等东西,用来吸水之外,还要专门给死者穿上寿衣,层层包裹,以防液体从棺材里渗漏出来。如果人在50岁之前死了,属于夭寿,可以很快下葬,不需要多穿寿衣;七八十岁,甚至八九十岁的高寿,要多穿,表示“有福有寿”。

而穿寿衣还有两点讲究:一是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,因为人的内脏都在上半身,上半身的水分多,死后渗的液体多,所以要穿得更多。二是寿衣的套数基本都是单数,忌双数。一般来说,生前做三套寿衣的情况比较常见。

到了现代,民间关于寿衣的习俗,也因为地域不同产生了许多差异。在某些地方,人们会给死者穿上生前的衣服下葬,不会专门准备寿衣。当然,尊重死者、给死者穿得干净整齐下葬,这是大家都会遵守的。关于给死者穿寿衣这件事,不知你的家乡是怎么做的呢?